甲沟炎专科治疗医院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专访金钟之星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钢琴 [复制链接]

1#

编者按:10月26日,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音乐家协会主办,成都市人民*府承办的第十三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在成都圆满闭幕。名参赛选手经过8天44场比赛的激烈角逐,最终决出了钢琴、声乐(美声)、声乐(民族)、古筝等4个项目比赛的前五名。本报专访了获奖的20名选手,请他们分享学艺经历、比赛心得。

孙麒麟:把该做的事努力做好

第十三届金钟奖钢琴比赛第一名孙麒麟

在金钟奖的闭幕音乐会上,一袭红色晚礼服的“川妹子”孙麒麟拿到了金钟奖的奖杯和证书,并收获了全场热烈的掌声和欢呼声。站在领奖台上的她眼神坚定、自信,在和上海交响乐团合作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时,她爆发出巨大的能量,把难度惊人的音型、织体融汇在感性和理性的表达中。

孙麒麟目前在美国茱莉亚学院攻读博士,有过多次参加国际大赛经验的她表示,“金钟奖是代表中国最高水平的国家级赛事,参赛标准和对曲目的要求跟国际比赛相当;评委的阵容也非常强大,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参加比赛的时候丝毫不敢怠慢。”对于孙麒麟来说,比赛意味着一个自我挑战的机会、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这次获奖对我来说是一个极大的鼓励,我在备赛和参赛过程中积累了很多非常宝贵的经验。”

孙麒麟表示,今年3月,她开始全身心地投入备赛中,将参赛作品反复练习。半年来,川音为她安排了近10场演出,无论是多人合奏还是独奏音乐会,让她得以将参赛曲目以音乐会的形式反复训练。此外,川音还安排了学校的乐团和孙麒麟一起为决赛阶段的协奏曲排练。“登台演出能检验出我在各个方面的不足之处,几次下来,其实就能全面地反映出问题。”在孙麒麟看来,这段时间的训练是她备赛的最大收获,“看到了问题之后,我就在练习中有目的性地去练习,而不断改进的过程让我受益匪浅。”

孙麒麟说,复赛、半决赛、决赛三轮下来,每轮经历的挑战各不相同,“复赛曲目是大家准备最充分的,而且时长总共只有20分钟,很害怕没来得及展示和发挥,时间就到了。有一种卯了很大的劲儿,还没来得及发挥就结束了的感觉。而半决赛需要在一个小时中一气呵成地演奏,我选的曲目无论从风格差别还是时间跨度来说都很大,而且演奏古典奏鸣曲对选手们的考验可以说是全方位的,有问题会展露无疑。”之后的赛事安排更为紧凑,半决赛和决赛只间隔了一天,而决赛合乐和正式比赛也在同一天的下午和晚上进行。孙麒麟的合乐安排在当天下午最后一场,也就意味着,在合乐结束后的不到一小时时间里,决赛就要开始,这样的“无缝衔接”对于选手身心来说都是一场考验。“我一直处于一种高度紧张的状态,但是观众给了我非常多的欢呼和鼓励,让我想起在备赛时学校领导和恩师王雁对我的培养和期望。正是这样的信念让我丝毫不敢松懈,一直坚持到了最后。”

在决赛之后的点评环节,评委们一致认为孙麒麟具有丰富的合作乐团的经验,也因此能和乐团达成完美的合作。孙麒麟认为,经验是靠精力去补充的。她也谈到了和乐团合作时的经验,“很多时候我们在弹琴的时候,就好像一匹脱缰的马往前冲。独奏的时候往前冲没关系,但是在弹协奏曲的时候,你身后坐着百人乐团,这时你必须要考虑和他们的配合问题。尤其速度上要格外注意,所以我会把30%的听力放在乐团那边,随时调整,而不是自己一股脑地往前冲。”

在家乡赢得了如此重量级的比赛,孙麒麟并不否认自己占据了“天时地利人和”的优势,“作为东道主,这是优势,同时也是压力。”那如何在巨大的压力中,把自己调整到一个最好的状态呢?她表示,首先是要从自身出发,要自己有足够的实力,也就是首先把自己该做的努力做好,甚至要做到%。“每一场的每一个曲目,我都丝毫没有怠慢,当作正式演出来认真对待,有一种要对观众负责的感觉,这是我对自己的基本要求。比赛很残酷,也有偶然性,能拿奖是非常荣幸的,无论如何我已经把最好的表现呈现给了评委和观众。”

明年年初,孙麒麟会回到茱莉亚完成博士论文,还将完成一个讲座音乐会。在金钟奖的比赛过程中,孙麒麟在练习中国作品时受到了启发,决定把讲座音乐会的主题定为中国音乐。“我希望把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各个地域的民歌集结在一起,进行一个梳理,因为每个时间节点的作品其实都反映了当下社会的发展状况。外国人其实对中国作品很有兴趣,只是接触的机会并不多,我也正好趁着这个机会讲述一下中国文化。”孙麒麟还表示,未来,她想要在国内外之间搭建一个桥梁,“学成回来,一定要把我所学的知识回馈给国家,也希望能为国内外音乐交流作出贡献。”

俞易辰:快乐弹琴的奖励

“金钟奖是全国最大的音乐类常设奖项,我一直希望找机会来锻炼一下。”在中央音乐学院附中的高三学生俞易辰看来,赛事安排和曲目要求本身就很吸引他,“复赛时要演奏一首中国作品,半决赛要演奏一首古典奏鸣曲,决赛更是要跟交响乐团合作表演协奏曲,这样的安排对所有选手来说都是一次难得的锻炼机会。参赛的选手来自各大高校、附中及音协,都是经过选拔出来的各地人才,所以金钟奖也提供了一个选手之间互相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比赛要求选手们提交谱子,在俞易辰看来,这着重考验了选手们对于谱面的研究能力,“评委们看着谱子听我们的演奏,很容易就会发现其中不契合或者我们研究得不透彻的地方。而在选曲上,大家在半决赛和决赛中或多或少地会出现重复曲目,又是在考验我们对同一首曲目的不同理解和个人化的音乐表达。”

在选拔赛之后的大半年间,俞易辰一直在密集地准备比赛,在曲目的安排上,他的导师邵丹给了他很多有效建议。其中,复赛时他演奏的中国作品是郭志鸿创作的《泥鳅》。该作品生动形象,很有画面感,是俞易辰听完以后就立即敲定的作品。复赛的另一首作品李斯特的《唐璜的回忆》,也是他个人非常喜欢的作品。

半决赛他选择了时长约15分钟的舒伯特《A大调奏鸣曲》(D.)、约半小时的李斯特的《b小调奏鸣曲》,以及斯卡拉蒂的《奏鸣曲》。俞易辰也分享了参赛时的选曲技巧,“老师的建议是长短搭配,这样听下来不容易审美疲劳,而且曲目覆盖了巴洛克时期、古典到浪漫派,且每首作品的旋律性都很强,这样对我来说也比较有弹音乐会的感觉。”

获得金钟奖的选手们无一例外地谈到了赛前“预演”的重要性。对于学校安排的个人演奏会以及与学校乐团合作协奏曲的机会,俞易辰表示非常感激,“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让参赛选手们在弹奏自己的一套曲目时表现稳定,正是我们能够最终取得好成绩的基础。”

然而,即使做足了准备,比赛时也还是有意料之外的事情发生。在复赛的前一天,他的手指突发甲沟炎,为了不影响比赛,他不停地涂抹消炎药膏,并及时调整好了心态。比赛场地陌生的钢琴对选手们来说也算是一个小小的考验,赛前短短几分钟的试琴时间并不足以让选手们对琴的触感和踏板有足够的了解。于是,俞易辰在自己比赛的前一天就去听其他选手的比赛,为的是更好地了解琴的状况以及表演场地的整体声场。“这些问题会给我造成一点点心理压力,但是我对自己的目标非常明确,我希望能在比赛中清晰地表达自我。”在决赛合乐时,俞易辰和指挥景焕沟通,希望乐队的声音不要过于响。对此景焕也颇为认同,因此在决赛中俞易辰收获了相当多的掌声和肯定,“他们的表现非常完美,很感谢景焕老师和广州交响乐团的音乐家们。”从复赛到半决赛再到决赛,对于自己的表现,俞易辰表示“基本满意”,“得奖于我而言是阶段性的成果检验,也是让我能继续快乐弹琴的一个奖励。”

让俞易辰印象深刻的是,决赛之后评委们给了选手们许多宝贵的建议,“老师们在鼓舞我们之余,也告知了我们不足,比如谱子的准备需要更加认真细致,演奏时要有深度和情感,要多读书,增加文化底蕴。另外,评委们希望我们能更多钻研,毕竟很多钢琴作品都改编自歌剧和交响乐,因此平时要多多积累。这些建议都让我们受益匪浅。”谈到未来的计划时,俞易辰表示,明年他将报考中央音乐学院钢琴系本科,目前他已经着手为专业课和文化课的考试作准备,也因此取消了明年上半年的一些国际比赛,“如果一切顺利的话,我希望继续留在中央音乐学院学习。”

郝一雷:把最好的状态呈现给观众

郝一雷是中央音乐学院的博士生。与许多选手一样,他也是金钟奖的“老朋友”。年,他曾参加第十一届金钟奖钢琴比赛,并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在他看来,两次参加金钟奖的目的和心态完全不同,“上次来参赛是带着年轻人的‘冲劲儿’,来全国最重要的音乐比赛试一试自己的能力。而这次来,则是希望能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为学校赢得荣誉。”

已经取得好成绩后,再次来参赛,这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无形的压力,“四年过去,选手的水平一届比一届更强,所以起初我心里是有点‘犯怵’的。但是韦丹文老师一直鼓励和支持我再来参赛,无论是韦老师还是中央音乐学院,都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便利条件,练琴的琴房随时为我们开放。韦老师在暑假一直给我们上课,帮我们备赛,学校还给我们每个参赛者都开了几场个人独奏会,这些支持都坚定了我再次参赛的信心。”

比学弟学妹们更加艰难的是,读博期间的学业异常繁忙,这对郝一雷的精力和体力都是不小的挑战,也因此郝一雷无法保证每天长时间练琴。在决定参赛以后,他恢复了之前练琴的状态,每天6个小时的练琴时间,雷打不动。被问道万一成绩不如上次,怎么办?郝一雷笑着说,“成绩并不是最重要的,作为一个从附小上到博士的‘老生’,我只是想为学校多出点力。”对于一个小学四年级就考入中央音乐学院附小的学生来说,17年的在校生涯让他对学院充满了感情,而为学院赢得荣誉对他来说义不容辞。

对郝一雷而言,金钟奖的舞台既熟悉又充满了挑战。比赛之前,郝一雷在抽签中抽到了三号,在复赛中第三个上场,在半决赛和决赛中都是第一个上场。在不利的客观条件下,郝一雷及时调整心态,稳健而出色地完成了比赛。决赛中,意外事件接连发生。当天赶上成都大雨,赶着去参加比赛的郝一雷叫不到出租车,无奈之下只能淋着雨走到了比赛场地。第一个出场和当天步行去比赛场地的劳累,并没有影响他的发挥,在决赛中他以稳定的表现取胜,并最终获得了金钟奖。郝一雷表示,备赛和参赛的过程非常考验意志力,“我对自己每轮的表演都是有要求的,每一首作品我都丝毫不敢怠慢,希望把最好的状态和表现呈现给观众。”郝一雷的导师韦丹文对他的表现也非常认可,“郝一雷完全没有受到出场顺序的影响,表现一如既往地出色,我真心为他骄傲。”

在郝一雷看来,中国音乐金钟奖是我国最高水准的音乐专业类比赛。今年是金钟奖20周年,又恰逢中国共产*百年华诞,所以被称为“盛世金钟”。“从参赛者的角度来说,金钟奖的赛事安排非常合理,整体的比赛过程也井然有序。参赛选手也都是音乐专业的精英,不乏一些国际比赛的常客,很多参赛选手都有海外留学的经验,由此可见选手们的实力。听金钟奖的现场比赛,会有一种听音乐会的感觉。”

郝一雷参加过不少国际大赛,在他的观察中,金钟奖公平公正公开,“首先由11位评委、2位评委会主任和1名监审组成14人团队,几乎都是全国各大音乐院校的主任,他们的集体亮相就是比赛公平公正的最好说明。此外,复赛中拉幕盲听的环节,也体现了金钟奖通过制度来保证比赛公平公正的初衷,也能让评委更加专注于聆听演奏本身。”站在参赛者的角度,郝一雷看到的是,选手们从抽签安排到评分机制都是科学合理的,除了评委和选手,台下的观众及观看直播的场外观众都可以看到现场的打分情况,这些设置都尽最大可能保证了比赛公平性。”

连续两次获得金钟奖,这对即将告别学生生涯的郝一雷来说,无疑是巨大的认可和鼓励,“希望有更多的机会和观众交流,为观众带来精彩的演出。”

唐小舒:一次很好的历练

第十三届金钟奖钢琴比赛第四名唐小舒

唐小舒现为上海音乐学院钢琴系本科生,她曾在国内外重要比赛中获奖。在谈到此次参加金钟奖钢琴比赛的原因时,她说:“中国音乐金钟奖是目前中国音乐界惟一的国家级专业大奖。本届比赛较往年相比,曲目量大幅度增加,我也想通过这次比赛提升自我、突破自我。”

从今年4月的选拔赛到10月的正赛,6个月的备赛时间里,独奏到协奏两个多小时的曲目量,无论是从体力上还是注意力的高度集中上,对选手们来说都是不小的挑战。“因此在曲目的搭配与安排上,老师和我都对整体结构、时期风格及其科学性与合理性进行了研究。同时通过赛前的一些音乐会找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提高。”在备赛的过程中,唐小舒的专业老师唐哲一直对她悉心教导,在赛前安排音乐会,并在现场聆听与指导。“老师做的一切都让我非常感动,同时我也很感谢学校为我们参赛学生安排了一场又一场的赛前热身音乐会。在每次锻炼与实践中,我们都在提升自我对艺术的认知与感悟,通过演奏不同风格的作品,传递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内涵。”唐小舒说。

回顾参赛过程时,唐小舒表示,最具挑战的无疑是半决赛,“选手要演奏1个小时的独奏曲目,其中一首完整的古典时期奏鸣曲是必弹曲目。唐老师要求我们准备大量的曲目备选,因此选曲和搭配就显得尤为重要。”最终,唐小舒以难度很高的贝多芬晚期钢琴奏鸣曲Op.开头,勃拉姆斯、拉赫玛尼诺夫两首中大型变奏曲为中,拉威尔圆舞曲收尾,组成了一场音乐会的整体架构,“唐老师还要求我深度挖掘每首曲目的不同风格,把握精确度以及结构,以检验和提高自己对音乐的认知能力。”

在决赛当天,唐小舒突遇身体不适,但她依然努力调整身心,最终有条不紊地完成了比赛。这并不是她首次与交响乐团合作,此前她曾在俄罗斯马林斯基大剧院与马林斯基交响乐团奏响钢琴协奏曲《*河》。此次与景焕执棒的广州交响乐团合作,唐小舒感到非常开心,“他们都很棒,非常感谢他们的帮助!”在备赛阶段与比赛期间,唐哲除了在专业上对她进行指导,还不断提醒她要用平常心去比赛,“唐老师告诉我,要把每一场比赛都看作是音乐会。一旦沉醉于音乐中,就会更热爱音乐。在我们每次上台前,他总是强调,对于钢琴艺术而言,最重要的永远是分享音乐和享受音乐的过程。”唐小舒说。

金钟奖的评委们无一例外地提到了参赛选手实力强劲,唐小舒对此也颇为认同。“中国音乐金钟奖吸引了众多实力选手参与,尤其是一些海内外专业院校的教师、博士等,他们的加入也提升了比赛的范围与广度。”在唐小舒看来,金钟奖的参赛和参赛过程会让选手们受益匪浅,“对我们这样的大学生而言,参与金钟奖无疑是一次很好的人生历练。每一位选手都能学到很多,认识很多新朋友。但是金钟奖是一个高强度的比赛,想要有稳定的发挥,除了要有良好的心态,还要注意饮食和休息,调整好身体状态。”

唐小舒在比赛的过程中,对于比赛的公平公正公开深有体会,“一个奖项能坚持举办这么多年,规模一直在扩大,赛制也越发完善,参赛选手越发踊跃,水准越来越高,这恰恰说明这是一个比拼真才实学的比赛。这些年来,确实有很多优秀的选手是因为参加了金钟奖而被发掘出来。”

在金钟奖的舞台上,每位选手都能享受其中。“每次表演后,观众给予的掌声和欢呼声,就是对我最好的肯定与鼓励。”唐小舒称,获得音乐金钟奖是她艺术道路的新起点和新征程,“我会继续努力,也希望自己能够不忘初心,在音乐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沈天琳:听见自己,享受音乐

“你手上现在积累了相当多的中、大型曲目,为什么不参加一下金钟奖,检验下自己的能力呢?”中央音乐学院研二学生沈天琳,在受到她的导师韦丹文的鼓励后,决定来参加金钟奖。之后她顺利通过了学校的内部选拔,并在赛场上一路过关斩将,最终获得了金钟奖。

沈天琳表示,在通过西安的预选赛后,她就开始为正赛做准备,她选择参赛的曲目大多都是在自己曲目库中挑选的,在备赛期间再重新进行巩固。“这样的工作量肯定要比学新曲子上手快很多。”让沈天琳记忆犹新的是,韦老师给学生们过曲子基本都是“见缝插针”,有几次都是韦老师忙完外地的工作后,傍晚提着行李箱刚回到学校,就把她叫到琴房,给她一遍遍过曲子,“每多过一遍,就能多发现一个问题,也能逐渐把表演‘定型’。现在想来,这个过程为我参赛奠定了一个非常坚实的基础。”

谈及备赛的经历,沈天琳非常感谢母校中央音乐学院对于参赛学生的帮助,“作为选手们‘坚强的后盾’,学校给每个参加金钟奖的同学都开了四五次个人专场,歌剧厅也给我们用了两次,相当于把参赛的所有曲目都正式‘演练’过几次。一旦我们把自己的曲目练好了以后,学校和韦老师都会给我们提供额外的机会,让我们不断地去实践,在舞台上一遍遍演练。”今年7月,在福建举办的年两岸艺术青年钢琴音乐节上,沈天琳在担任指挥的韦丹文带领下,把决赛中要演奏的普罗科菲耶夫《第三钢琴协奏曲》演出了一次,而这次的演出让她心里更加“有谱了”。

在沈天琳看来,她参加每一轮比赛的时候心态都有所不同,复赛因为对环境还不太熟悉,再加上心里紧张,所以这一轮她认为自己并未发挥出最好的状态。半决赛她一直坚持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决赛对她来说更像是一种释放,弹得非常尽兴。了解到沈天琳参赛时几度产生严重的心理波动,韦老师在这时就成了大家的精神支柱,给参赛的同学们打气。半决赛上台前是沈天琳最为紧张的时刻,她一直用韦丹文老师的话“听见自己,享受音乐”来平复心情,“我一直想着韦老师跟我说的话,就是二度创作的时候要完全打开自己,投入曲目的情绪中,并且在多首曲目中间形成情绪链接。”决赛前一天,她的心态几近崩溃,“我不停地跟韦老师说,是不是我哪里弹得又不对了,哪里还做得不够好。韦老师一直不厌其烦地安抚我的情绪,肯定我的能力,在决赛前合乐的时候还跟我们所有人一起听,做最后的调整。所以我决赛中演奏协奏曲的时候是比较兴奋的,最终的效果也比较理想。”也因此,沈天琳对于自己此次的表现较为满意,“虽然心态有波动,但在老师的疏解下总算是战胜了自己,赢得了比赛。”

回想起这次参加金钟奖的过程,沈天琳表示,“暑期密集地备赛时,我根本无法想象自己能拿到金钟奖,当时甚至觉得我自己无法坚持到决赛。因为这个比赛聚集了全国最有能力的选手,是我们国家最顶级的音乐比赛。能拿到金钟奖对我来说是非常大的鼓励,我很感谢评委老师对我的认可。它让我更加有信心地在专业道路上不断前进,同时也让我自己看到了一些不足,知道自己仍然有很大的进步空间。”在沈天琳看来,金钟奖对她来说是至高无上的比赛,同时也是一个难得的表演舞台,还是相互切磋交流的平台。“参加比赛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拿奖,更多的是检验自己一个阶段的学习成果,同时把自己的思考和感悟通过音乐传达给观众。我很享受金钟奖的舞台,在金钟奖的舞台上,我们邂逅了全国最优秀的参赛者,其中有的选手非常年轻,在观看他们的表演时我也深受启发。感谢金钟奖给了我们一个互相学习的平台和机会。比赛是我的新起点,我将继续在音乐的道路上不忘初心、不断求索。”

张硕/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