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爸妈一起了解古人如何吃?
引
从这周开始,我会做一个和亲子,饮食,文化有关的专题,叫『和爸妈一起了解古人是怎么吃的?』。它是基于《随息居饮食谱》这本清代王士雄的食疗养生书,选择其中一些食物,以小朋友和他们的家长为对象,展开和中国传统文化有关的音频图文讲述,一周一期。做这件事的缘起是朋友的国学平台问我要不要尝试写一些内容,当然她们最新一期我是赶不上了,不过写的过程慢慢觉得挺有意义。因为我找到了一件可以和我儿子Timmy一起做的事情。我儿子是一个惧怕写作文的孩子,对,世事往往如此,我是从小被人称赞出口成章,作文演讲随便能得省市大奖的孩子,但我儿子至少到现在似乎没有遗传到这点的迹象,极度逃避作文。我在反思,在寻找出路,这半年鞭策型的教育显然无效。如何让他变被动为主动?只有真正的热爱。我让他和我一起做这个亲子、饮食、文化的专题,他一开始没有信心,我说如果你一个讨厌作文的孩子都能听懂感兴趣了,那么其他小朋友都可以了,我需要你。他欣然接受,给了我很多形象化的演示和小朋友的思路,我发现非常有意思。所以,很感谢我的儿子Timmy,这个专题是我和他一起完成的。我担心做的图不能完全展示他的创意的时候,他说,这不重要,重要的是听和看的人是否接受。好的,麻烦听和看的你告诉我,你觉得怎么样?(点击以下音频收听)
橘
《随息居饮食谱》是清代王士雄写的一本食疗养生书。中医达人罗大伦老师推荐的补气血的玉灵膏就来自于这本书。实际上,这本书从水饮、谷食、调和、蔬食、果实、毛羽、鳞介等多类讲述了三百多种食物的功能。我想从中选择一部分讲述给小朋友听。为什么要通过这个来讲国学呢?中国人最讲究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部分。而在现实中,小朋友们生病,如果不是先天的,很大一部分来自于不正确的饮食。一方面,通过古文的食疗典籍来了解中华传统文化,可以从精神上滋养小朋友;另一方面,通过学习食物的不同性味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从身体上滋养小朋友。同时,特别欢迎家长和小朋友一起来听。作为厨房的掌权者和最关心小朋友的人,更深入地了解食物和国学,既可以帮助小朋友塑造健康的身体,又是一个很好的亲子互动。
民以食为天
今天我们讲一个非常常见的水果,橘子。听完今天的课,也许你会发现橘子可没我们想象得那么简单呢!橘,甘平,味道甜,性平和。『润肺,析酲,解渴。』析酲,是什么意思呢?北宋词人晏几道认为词的社会功用是『析酲解愠』,酲,就是醉酒,愠,是发怒的意思。析和解,都是分解、消散的意思,所以,『析酲解愠』就是解酒消怒的意思。既然橘子有解酒的功能,下次小朋友的爸爸如果应酬喝酒回家,可以给他吃个橘子。然后你对爸爸说,橘,润肺,析酲,解渴,爸爸可能橘子还没吃,已经惊到酒醒了一半,我儿子或者我女儿实在太有才了。那么橘子有哪些有名的品种呢?『闽产者名福橘,*岩所产,皮薄色*者,名蜜橘。俱无酸味而少核,皆为佳品』这里提到了两种橘子,一种是福建产的福橘,另一种是浙江*岩产的蜜桔。
我们打开中国地图,浙江和福建是连在一起的,在整个中国的地理位置都是偏南靠海,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非常适合橘子的生长。
这里我们就要穿插讲讲那个关于橘子的经典故事了。晏子使楚,楚王为了刁难他,指着在楚国犯了盗窃罪的齐国人说,你们齐国人是不是都很喜欢偷东西?这个时候真的非常尴尬了,晏子是客人,而作为主人的楚王又如此的不礼貌。小朋友们,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时候到了,如果是西方人,很有可能就是直接回怼,而我们中国人,比较习惯有礼貌地回怼。
然后晏子就说出了非常著名的这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橘子在淮南是美味的橘子,长在淮北就是苦涩的枳,看上去相似,其实已经不一样了,为什么?环境不同了。我好好的齐国人到了楚国怎么就变坏了呢?这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沟通方式了,我明确地回怼了你,但是有礼有节,给自己和对方都留有一份余地。好了,小朋友们,『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意义和所隐含的沟通方式都理解了哦!那么,接下来回到我们的主题,橘子,并且我们先要就这句话为橘子辟个谣。橘和枳虽然同属芸香科,但分别是柑橘属和枳属,也就是根本是两种东西。橘子喜欢温暖,所以浙江和福建的橘子长得很好,而它在相对寒冷的淮北根本长不了。
在淮北的那个就是枳,抱歉,它们只是长的比较像而已。
我们继续说福橘和*岩蜜桔。福橘有个福字,是不是听上去就很喜庆?虽然原意是福建,但是中国人习惯理解成好意头的『福气』,因此很多地方过年的时候喜欢吃福橘。而*岩蜜桔的历史非常悠久,有据可查的史书记载可以上溯到公元3世纪,在唐朝的时候就已经是贡品。它们都比较甜,而且核比较少。但是物极必反,橘子吃多了也不好。『然多食生痰聚饮,风寒咳嗽及有痰饮者,勿食。味酸者,恋膈滞肺,尤不益人。』橘子吃多了容易生痰,因为受了风寒而咳嗽的人和有痰的人,最好不要吃橘子。
比较酸的橘子更是不适合,因为它会将痰饮滞留在肺和横隔膜中。那么怎么化解呢?『并可糖腌作脯,名曰橘饼。以其连皮造成,故甘辛而温,和中开膈,温肺散寒,治嗽化痰,醒酒消食。』用糖腌制成橘饼,注意,最重要的是连着橘子皮一起腌制,可以治以上提到的各种病。那么问题来了,这不是一个大大的矛盾吗?前面还说橘子吃多了,会将痰饮滞留肺膈,咳嗽和有痰的人不能吃,怎么只是加了橘皮一起腌制,就可以完全相反地『和中开膈,温肺散寒,治嗽化痰』了呢?这就涉及到了中医的阴阳太极理论。对于小朋友来说,理解有点难度。我尽量用打比方的方式简单地讲述。我们可以发现现实中有一些现象,比如荔枝吃多了上火,但是用荔枝皮煮水却可以降火。
前几天,我一个朋友,在澳洲芒果上市的季节每天吃半筐的芒果,结果不舒服了,我让她用芒果皮煮水喝,就缓解了。生活里如果妈妈比较操心焦虑,爸爸就往往比较大大咧咧,表现乐观,反之亦然。可能爸爸妈妈其中一人原本不是操心的性格,但是因为另外一人不管事,他或她就慢慢变成承担操心的人。在一个单位里,阴阳两个事物,往往会形成相反却是相生的状态。所以橘子生痰,橘皮却可以化痰。
那橘皮具体有哪些功效呢?『橘皮解鱼蟹*,化痰下气。治咳逆、呕哕、噫噎、胀闷、霍乱、疳、疟、泻痢、便秘、脚气诸病,皆效。』橘皮可以解除吃鱼蟹引起的不舒服,化痰止咳,各种急慢性的肠胃病,上吐下泻,胸闷气胀,还有便秘和脚气。
这小小的橘皮还有更多的细分。『去白者名橘红,陈久愈良。福橘皮为胜,或瀹茗时入一片,亦妙。惟化州无橘,俗尚化州橘红,其色不红,皆柚皮也。』这里我补充着一些知识一起说。橘皮其实分为橘白和橘红,橘白就是橘皮内侧那些白白的东西。
连橘白一起的橘皮阴干以后叫陈皮,去掉橘白的叫橘红,它们都是放得越久,也就是,越陈越好。前面提到过的福橘的皮,煮茶的时候放进去一片,特别美妙。瀹茗,就是煮茶的意思。茶文化,在中国文化里也是很有意思,或者说可以很有意境的一件事。比如说,烹雪瀹茗,就是说用还没有落下的雪来煮茶,谈古论今。
这里呢,是在茶里面加一块福橘皮。不过,我觉得这里的福橘皮功效大于意境。它的作用是可以消食。如果平时出现了食积的情况,一般来说是吃多了东西肚子胀满不舒服等情况,可以煲汤的时候加一些陈皮喝来消食。另外,这里还提到了有『南方人参』之称的化橘红,化橘红实际上不是橘子皮,而是化州的柚子皮。然后这本书里介绍了橘皮可以治的几种病。这里我选两种来和大家讲讲。一个是『鱼骨鲠,橘皮常含咽汁。』吃鱼的时候鱼的骨头不小心卡到喉咙了怎么办?
比较麻烦棘手的大骨头,医院去取。比较小的骨头,一般家里常用的方法有喝醋,或者吃米饭馒头。这里介绍了一种方法,含着陈皮然后和口水一起慢慢的咽下去。据说这种方法在另一本古代医书《太平圣惠方》里也有提到。
我看到网上有人尝试了这种方法,嚼着陈皮咽着唾液,四五分钟就见效了,鱼骨头慢慢软化了。另外橘皮可以治的一种病是『嵌甲痛不能行,橘皮煎浓汤,浸良久,甲肉自离,轻手剪去,以虎骨末敷之。』就是脚趾甲嵌到肉里去了,严重的可能会形成甲沟炎。这时候可以用陈皮加水煮成浓汤,泡脚,泡久些,然后脚趾甲和肉慢慢分离开,减掉多余的趾甲后,这里说用虎骨的粉末敷上去。这个虎骨是什么?没错,就是老虎的骨头。现在的我们听来是不是有点匪夷所思,老虎可是濒临灭绝的国家保护动物。
虎骨犀牛角之类现在基本上是禁用中药,因为老虎已经非常少了。可是在清代也许是相对容易得到的药品。这时候有没有小朋友思考到这个问题?环境保护,刻不容缓。越来越多过去常见的动植物随着时间的流逝,渐渐变成濒危品种。然而,我想告诉大家,我们的古人,在环境保护的问题上也许比一些现代人做得更好。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很早就有环保的意识。比如周文王对他儿子周武王的遗言之一就是『山林非时不升斤斧,以成草木之长;川泽非时不入网罟,以成鱼鳖之长;不麛不卵,以成鸟兽之长。是以鱼鳖归其渊,鸟兽归其林,孤寡辛苦,咸赖其生。』不在动植物生长繁殖的时候过量捕猎采伐,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才是治国之道。《吕氏春秋》里也说『竭泽而渔,岂不获得?而明年无鱼。』一味地从自然索取,只是自寻绝路。在三皇五帝舜的时候就有了我国最早的环境保护部门『虞』,『虞』的第一任长官伯益,据说会治水,会凿井,还会训鸟兽,是保护水源和动物的专家。
好了,继续回到我们的主题。《随息居饮食谱》在橘子这一项的最后还提到了橘核可以治疝气,橘叶可以消痈肿。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橘核作为橘子的中心,可以治疗相当于人体内部的毛病,而橘叶作为相对橘子外层的部分,治疗的是人体皮肤表面的疾病。这其实是中国独有的一种逻辑思维,叫取象。以后有机会我们展开讲。今天关于橘子,我就讲到这里。有没有觉得小橘子,大学问啊?当然我在讲述橘子的过程中也穿插联想着讲了不少中华文明里的现象,故事和思维。是不是很想知道下一次我讲什么?把你们的想法告诉我,也许我会在下一次的讲解里把你们提到的想法也一并阐述下。谢谢大家!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