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知肚明,不假思索
开阖,不仅仅是在能量层面,更要留意精神的开阖。
现代人的体质、心质跟古代人太不一样了。《三国演义》里面,关云长的那把青龙偃月刀多重啊,80多斤,得抡着打好多天仗,对吧?
《伤寒论》里面,比如说麻*汤、大青龙、葛根汤,这些方子是强烈向外开的。我第一次用这些方子,是大医院实习,给一位搞基建的民工治疗。他很结实,受了风寒,当时是在11月份,高烧、骨节疼痛、头非常痛,麻*汤,一副就好了。
但是,城里人能够用这个方子的机会不多。我到了南方之后发现用的更少。为什么?柔弱之质,不需要那么强烈的力量,也受不起。这种柔弱,是肉体、精神双重的。对于现代人来说,人的精神力、情感的丰厚饱满度、肉体的力量,
都在慢慢退化。现在有不少文艺作品、现代艺术,过度张扬了个人化的情绪和意志,在传统文化来看,不符合平、常。
学中医,要在生活中去体会。
比如我们看自己,看别人,看一幅画,听一首歌,能不能感觉到背后细微的东西是坦然平静的,还是冰冷隔绝的?是表面热烈,内在却空虚不安的,还是表里如一的?
如果这些都能感受到,开方子时自然就知道,这个人看起来很郁,但不能大开,因为里面很单薄;开一点点就得收回来。在选药上,也要考虑气味、性能都柔和一些的药物。
这有点像在画画或创作音乐。我们要体会的是这个东西。“势”和“机”,是要每个人自己去体会的。
记得大学里,一位同学非常努力,像活字典一样,同学只要说一个观点,他就知道出自《医宗金鉴》第几章的第几页。但我常常发现,这么认真努力的学生未必会看病,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为什么呢?学习中医,培养的是我们内心的感受力,而不是大脑的记忆和逻辑能力。
三个关键字,我们讲过一个“势”,一个“机”,第三个是“度”。
中国传统文化最讲究的就是“中”。在中医眼中,“势”代表已经或正在发生的一个很大的运行力量与方向。“机”是就某个病人而言,在此势中,因时因地因人而有的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来帮助病人的气机神机回到“与万物共蜉蝣于生长之门”。
比如你是敲鼓的,和大家一起合奏,你不能想敲的时候就来一下,你需要跟着曲子本来的节奏,到一定的时候,来它一下。这是机。“势”就是特定时空格局内人、事、物发展的方向。天地有它的“势”,每个人、每件事都有它背后的“势”,病也一样。
找到合适的“机”,当下切入,心知肚明,不假思索,切入之后你就融在其中了。一切都是自然发生,无须思考的。如果你一直在思考,体会不到势与机,就容易反复颠倒,心中懊恼。这鼓用多大的力量敲?敲几下?什么时候该停?就会“失度”。
顺势、得机、合度,这就是传统文化讲的“中”。
“正行”与“正业”
生老病死,就像荡秋千。生命的秋千,其实就是开阖。跟着天地的大节奏,与万物一起升降浮沉,开阖进退。
生命力强一点的,可以去航海、环游世界,那是个大秋千;生命力弱一点的,在小心保护自己的前提下,也要跟着大节奏一起荡。
但不管你是大英雄,还是小凡人,生老病死都是躲不开的。对于病来说,医生的作用是什么?不是仅仅把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