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BA“詹皇”,勒布朗·詹姆斯和科比啦:
日本江户时代的大将*德川家康,传言也是个咬指甲重度癖好者。日本人甚至还以他的名字命名了一款指甲刀……谁都没想到,如此剪不断理还乱的恶习,突然就有了转机。新型冠状病*的肆虐,让大家纷纷重视起卫生习惯。人人都记住要勤洗手、多通风,最有可能沾染病*的双手和指甲,更是不敢轻易塞进嘴里。高价美甲都没能阻止的咬指甲,愣是被冠状病*给治好了……(什么?你还在啃?KY友情提醒:千万记得洗干净手!!)说了那么多,问题这就来了:为什么有的人那么爱啃手指?(包括指甲、指甲附近的皮等)“我总是下意识地咬指甲、咬手指,撕手上的皮,不知不觉就把指甲啃秃。回过神来才发现——出血了!发炎了!肿么破?”维基百科告诉我们,习惯性咬指甲也算是一种“轻度自残”,多发于儿童和青(zhong)春(er)期(bing)少年少女。可可可是,大家都是成年人了,怎么还总是吃手手呢?在揭晓答案之前,先来回答几个问题。除了咬指甲,你是否:喜欢嗦面条、嚼口香糖,抽烟喝酒全齐活?是个没事喜欢怼人几句的吐槽小能手?为爱鼓掌时,比起单枪直入,更偏好嘴上功夫?以上全中的旁友,需要了解一下下面的这个概念:口欲期固着oral-stagefixation根据经典的弗洛伊德理论,口欲期(oralstage)是人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经历的第一个阶段,发生在我们刚出生的前18个月。在口欲期,小婴儿会吃手、吮吸母乳、叼奶嘴、把各种玩具往嘴里塞……这些行为对于婴儿来说意义重大。一方面,婴儿通过口唇部位感受到的刺激,探索外部世界,获得快感和欲望的满足;另一方面,也是在吮吸母亲乳房的过程中,婴儿第一次开始与另一个人类建立联结。如果我们在婴儿时期顺利渡过口欲期,在长大成年后,就不会过度痴迷于各类口腔刺激。但是,如果你在口欲期,被母亲忽视、喂养不足,或者被母亲过度保护、断奶太晚,你的性心理发展就可能固着在这一阶段。成年后,依然持续追求口腔的满足。“什么?口腔的满足?”那,如果你不是吃货口欲期固着,但还总是喜欢咬指甲,又是为什么呢?你可能是在……平衡情绪。心理学家SarahRoberts等人()在研究中发现,咬指甲有帮助我们平衡情绪的奇效。因为在咬指甲的过程中,无聊的人可以获得适度刺激,而焦虑的人可以暂时逃避压力、转移注意力,获得一种微小的愉悦和轻松感。BUT!咬指甲并不能真正缓解焦虑如果用玄学的方式打开这个行为,那么,重复发生的咬指甲动作就像是一场仪式,参与者通过献祭自己身体的一小小小部分,换来对焦虑的暂时缓解。除了咬指甲,这样的献祭仪式还有很多种。比如:拔头发、挤痘痘、割伤自己、暴饮暴食……你以为,伤害自己的身体,可以排解内心混乱不安的感受,但事实上,焦虑很快就会卷土重来。遇上点小意外,还会更加焦虑。关于焦虑这种情绪,大家想必都很熟悉了。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每个人或许都有点焦虑。但一些特定人群会比其他人更容易焦虑。比如:?天生气质更敏感、更易激动的人——受遗传影响,更容易产生焦虑反应(伯恩,);?父母要求过于严格的人——成长过程中一直觉得,自己无论做什么都不会被父母接纳,缺乏安全感;?经历过创伤的人——可能会突然出现应激,或是对外部刺激过度敏感;?处于长期压力下的人——长期的生活压力可能会影响神经系统,让人变得情绪不稳,出现广泛焦虑(generalanxiety)。对号入座之后,你可能已经开始方了,想要想除杂草一样根除焦虑。——且慢!焦虑并不总是情绪里的反派它也有天使的一面一定程度的焦虑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客观,既看到积极的信息,也看到消极的部分,从而做出更好的决策(Garrettetal.,)。当我们遇到难题时,适度的焦虑也像一位勤奋的朋友,催促我们尽快做点什么,来解决问题。比如,临近考试的时候,正是焦虑的情绪催促我们快去复习。当然,焦虑也有魔*的一面长期焦虑会给我们带来很多心理负担,让我们感觉紧绷、烦躁、脾气不好,总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