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贫穷
年轻的他们走出大山相聚在金华
成了一名“洗脚工”
稚嫩的肩膀扛起赚钱养家的担子
因为爱
他们频频走进第二故乡的大山深处
把素不相识的老人当成自己的爷爷奶奶外公外婆
为他们洗脚、按摩
找到了内心的家
六年来
从几个人到十几个人,再到几十个人
这支队伍的人员越来越多
这群年轻人的爱心不断传递、延续……
▲建议WIFI下观看视频
扎着一头漂亮的麻花辫,牛浴青从大巴车上下来,谁也没看出来她已经是一个有着四个月身孕的准妈妈。她的身后有一个和她长得很像的小姑娘,羞羞涩涩,是浴青的亲妹妹青娟,刚满18岁。
这是浴青离开金华的第一年重阳节,前些天,她坐了7小时的火车赶回来。姐妹俩此行是来武义金村给爷爷奶奶洗脚的,她们的职业是洗脚工。
六年前,浴青来到武义“缅姿秀泰”足浴店打工;到店不久,店主汤勇带着大家成立了一支志愿服务队,每月走访一两个偏远山村,干的就是他们的手艺活——给村里70岁以上的老人洗脚、修脚。志愿队伍的脚步自那以后没断过,武义上百个偏远山村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上万双“旁人看到会作呕”的老病脚,他们用手洗了一遍又一遍,用修刀修掉厚厚的甲片……浴青就是第一批参加志愿活动的十几个人之一。
公益足迹▲武义县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杨祖庆,是这个故事的参与者,也是记录者。在他办公室墙上贴着一张6年前的武义地图,每跟他们去一个村子,就会拿红笔画上一颗五角星。如今,除了武义最繁华的街道,红色已经占据了大半张地图。
半年前,她回乡结婚,离开前把妹妹青娟带来;回家前一天,她带着妹妹去山里洗了一次脚,嘱咐她要把这件自己做了五年多的事情接力下去。
时隔几个月,离开的第一年重阳节到了,已经结婚怀孕的浴青想起了远在武义山里的这些爷爷奶奶。她买了车票回来,第二天正好赶上这趟金村的志愿服务。
结伴打工,却开启了义工之旅
年1月,浴青第一次来武义,坐的是“洛阳—泉州”的长途大巴,爸妈把她送到汝阳高速口,17个小时后,她在武义高速下车。当年的她,和青娟一般年纪。
牛浴青的家,在河南洛阳,从她们村到洛阳市区,并没有直达的车,兜兜转转要好几个钟头。家里孩子多,她算年纪比较大的孩子,全家就靠父亲种田做工的收入生活,一个月几百元。当地有很多人家都会在女儿刚成年时,把她们送出家门打工,东南沿海是首选,因为一个人的打工收入是原先家庭收入的好几倍。
“打工都会很辛苦,这都是女孩子们第一次出远门。这个时候,出来能不能找到一个放心安全又能赚钱的地方,就是一家人最担心的。”在浴青家的县城,结伴来金华打工的人不少。
武义高速口下车,接她的人叫汤勇,武义缅姿秀泰足浴店的店主。汤勇回忆起浴青,印象最深的不是那次见面,而是10个月后的一次谈话。
那年11月,汤勇有了个想法,但很纠结,就想找人谈心。那天晚上,浴青下钟已经是后半夜,汤勇和她“闲聊”起去山里做义工,问她愿不愿意。“就是免费给很山里的爷爷奶奶洗脚。”
汤勇问得很忐忑,在他们这一行,有个说法叫“早起毁一天”。前一天给客人洗了一天脚,到凌晨两三点才下班,第二天要五点起床去山里洗脚,还是免费的!会不会有人去?“人是要自愿还是强制,第一趟最没底。”汤勇说。
“试试吧!没人报名,还有我一个。”浴青是笑着回答的,这给了汤勇信心。“我也是从山里出来的,想去体验一下武义的农村。”
结果,那次忐忑的尝试,全店二十几个小年轻都报名了,汤勇带着他们去了白姆乡。
需要,是我们走进大山的理由第一次去白姆,一车年轻人嘻嘻哈哈。到了村里,眼前的情况才让他们有些难以下手。
能来享受义工服务的都是村里70岁以上的留守老人,几乎每个老人双脚上全是经年累月的污垢,一桶水下去洗出了一手泥,想要洗干净一双脚,得换三四次水。老人因为年纪大了,没办法弯腰,时间一久,趾甲就越长越厚,普通的剪刀根本剪不动。大多数老人甲沟炎、灰指甲都饱受的困扰,多年没有修剪的趾甲卷起嵌入肉中,一碰就疼。修脚师把趾甲削薄的过程中,留在趾甲里的腐烂物质暴露在空气里,又是一阵恶臭……
“有人忍着洗完脚,就跑外面吐了。”汤勇回忆。修的过程很难,但修完了,每个老人都会笑,那种笑容是什么都买不来的;如果不修,他们这辈子会一直被病脚纠缠……
“爷爷奶奶的脚不好洗,但心里却特别暖。”浴青说,有一回去洗脚,一个94岁的老奶奶洗着洗着就哭了,拉起她泡在水里的手怎么也不肯放。奶奶哭着说的方言她听不懂,但眼泪和手心的温度让她想到了自己的家人。“我的爷爷奶奶去的早,我也没有机会给他们洗脚,现在做义工好像就是在尽孝。”
后来,每到一个村子,老人们表达谢意的方式,总会让他们“眼眶一热”。“有奶奶给我剥葡萄,亲手送到我嘴里;看到我额头流汗,在旁边打扇子;有的奶奶还自发组织起来,给我们做糕点……”修脚师*正好六年志愿服务从没缺席,他说,“我们去的村落大多比较贫困,老人们生活得也不怎么好,但他们还是把最好的和我们分享,感觉就像到家里一样”。
都是洗脚修脚,到山里去免费做,一做就是六年,有什么不一样?
浴青想,可能就是一种“被需要”的感觉在驱使他们去了再去。给客人洗脚,那是花钱买舒服;给爷爷奶奶洗脚,却是给他们送去需要和孝心,我们是相互需要的。“打工是为了赚钱养家,做义工是寻找内心的家。”
我回去了,你愿不愿接着做下去?今年5月11日,浴青要回老家结婚了。临回去前,她把刚成年的妹妹青娟带来了武义。
青娟来了问的第一件事就是什么时候去山里洗脚。“在家里,姐姐打电话回来说的最多的就是哪天又去山里给爷爷奶奶洗脚了。”10岁以后的青娟,对于做好事最大的理解就是“帮助别人就是帮自己”,而榜样就是姐姐。“我们汝阳县里好多人都知道,姐姐他们每个星期都去山里给爷爷奶奶免费洗脚,大家都笑着问啥时候也能享受到这福气。”
3月12日,浴青离开前的最后一个周末,她带着青娟去做了一次义工。青娟晕车,一个半小时的山路,她吐了不下三趟,下车时脸惨白惨白的。浴青看着心疼,就问她:“就看你自己,我回去了,你愿不愿意接着做下去?”
青娟很坚定。接下来的四五个月里,她每趟都报名,次数多了,晕车都好了不少。这次的“重阳金村之行”,牛家两姐妹也成了现场的一道风景。而浴青的打算是,生完娃,再回来洗脚!“每次看到他们又去了,我就觉得自己错过了一次。武义已经是我的家了,爷爷奶奶就是牵挂。”
汤勇告诉记者,“缅姿秀泰”志愿队伍从一开始的几个人,到后来的十几个人,再到现在几十号人排着队轮流。有小伙子报名迟了,没轮上,还一肚子不乐意。这群云南、贵州、四川、安徽偏远地区的小年轻,大多十八九岁,脸上稚气未脱,有些自小随父母流浪到武义,有些家里穷不得不辍学打工……他们因为“洗脚”这件事聚在一起,又因为“洗脚”成长变得温暖团结。
贫穷,是他们走出大山的原因;而“富足”,是大山给予他们的馈赠。
小布微评
为新金华人的爱心打call
最近有一个网络热词——“打call”。按照百度百科的解释:打call是对台上明星支持与喜爱情感的集中表达,看似疯狂,实则理性,主要体现为台下整齐划一的呐喊和一片荧光棒的海洋。
今天,我们把金华发布的头条送给在武义一边做洗脚工一边做义工的这群外来年轻人,并要为他们疯狂打call。他们是一群80后、90后甚至95后,他们不是明星和“网红”,却是这个喧嚣的网络时代里的一股清流,他们的所做所为,感人肺腑,值得所有人尊敬。
古语有云,“穷则独善其身,达者兼善天下。”他们为了摆脱穷困而离开大山里的家,来到陌生的金华武义赚钱养家。通常来说,作为打工者的他们更需要人们的
其次,这群年轻人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不是正式的公益组织,而是在打工老乡的带领下自发组成的,做义工的方式也就是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洗脚”。然而,他们的服务对象是那些偏僻山村的老人们,其中许多人多年没有好好洗过一次脚、剪过一次趾甲了,这些年轻人却毫无怨言,一去再去。这种不求回报、来自大山的朴素的情感,不需要我们廉价的感动,扪心自问:不要说做公益了,又有多少人能常回家看看自己家里的老人,为他们好好地洗一次脚?
特别喜欢看这群年轻人的笑脸,那么纯真快乐、青春洋溢,我相信他们之中有人曾犹豫、有人曾放弃,但难能可贵的是,一群来自不同地方的外来打工者,却把这件事延续了六年,中间是姐妹之间、兄弟之间、朋友之间的传递,“我回去了,你愿不愿意接着做下去?”轻轻的一个提问,往往得到的是重重的一个承诺。由此可见,做这件事,是他们内心里生长的力量,是生养他们的大山和第二故乡的大山给予他们的“富足”。
孝心,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随着时代脚步不断向前迈进,我们对“孝”文化的理解发生了很多变化,然而,这群年轻的新金华人用他们的行动告诉我们:孝,很简单,只要你心里有爱!
如果你和小布一样被这群新金华人感动了
请给他们点赞
如果现在的你若有所思
欢迎留言和转发
来源|金华新闻客户端
作者|汪蕾胡国洪
视频|胡淳华张辉陈斌
编辑|何梦凯卢奕仿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