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主生,万物生长,阳气升发。这个时节最有利于津血化精气,充实孩子的组织器官。有些家长就比较疑惑,问我既然春主升发,是不是给孩子吃一些发物比较好?今天就给大家解答这个问题。
我们要明确的一点是:发物只有在人生病的时候才会被叫做“发物”,这个时候我们一般称之为忌口。例如《随息居饮食谱》认为鸡:“多食生热、动风,凡时感前后、痘疹后、疮疡后等诸风病,皆忌之。”
鸡肉性味甘温,补虚,暖胃,平时吃了能对身体有好处,但是孩子在感冒前后,痘疹愈后等情况,却不适合。这个时候对于孩子来说就是发物,可能会引起旧疾复发,与阳气升发的发有本质性区别。
医生对发物有顾虑,体现在两个方面
医生之所以要强调发物,主要是因为发物有两个负面的影响。
1、削弱药物作用
中医有“药食同源”的说法,食物不同的性、味、归经会产生不同功效,如辛味食物有发散、行气、行血作用,多用于治疗表症,甘味食物有补益、和中、缓急等作用,一般用于治疗虚症。中医治病就是利用药的偏性,达到治疗的效果。偏性对证,能起到辅助治疗的作用,食物就能成为药;偏性不对证或者过量,就容易造成*副作用,发物会破坏这种偏性,使药物失去原有的效果。
《本草纲目》中记载:“凡服药,不可杂食肥猪、犬肉、油腻羹、腥臊陈臭诸物。”吃药的时候,有些食物就要忌口。滋腻或者相冲的食物能削弱药效,甚至加重病情。如果孩子生病了,在看中医调理,那么医生就会叮嘱说这段时间白萝卜不能吃,麦当劳肯德基不能吃。
2、引起旧疾复发、新病加重
《*帝内经》总结了食物忌口的一般原则:“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所以当孩子病了,要特别注意饮食忌口。胡乱吃东西,可能诱发原有的疾病,或者使原有的疾病加重,比如孩子过敏了,就尽量不要吃海鲜;有皮肤病尽量不要吃辛香温燥的食物,如蒜、羊肉、狗肉、胡椒、辣椒等。
常见的发物有6种,性质各不同
发物根据对人体不同的影响可以分成许多种类,如《随息居饮食谱》中认为:鹅“动风发疮”;鸡“多食生热、动风”;猪肉“多食助湿热”;杨梅“多食动血”;芥菜“发风动气”;胡椒“动火”;黑大豆“性滞壅气”;茅麦“发痼疾”。
一般而言,发物分为发风之物、湿热之物,冷积之物,活血之物、滞气之物等类型,我将其汇总成了一个表格,家长可以参考一下。
孩子生病时,怎么安排饮食帮助恢复?
孩子生病的时候,身体是特别虚弱的,这时候孩子的饮食特别重要,既不能助长疾病,又不能让孩子没有营养。给孩子安排饮食,要做好两点:
1、软烂易消化,顾护脾胃
孩子生病期间脾胃很虚弱,所以食物方面最好选择容易消化的东西,不要给脾胃太大负担。
生病初期,邪气正盛,忌滋补食物,以免加重病情,同时还要忌油腻生冷之物,生冷之物易伤阳气,油腻食物阻碍气机运行,都是属于“发物”之列。
病中期,正邪相争剧烈,易出现口渴、烦躁、大便秘结等症状,此时要忌用辛温燥热之品,如辣椒、葱、姜、蒜。当然,其他的发物,如海鲜、鹅肉、羊肉、螃蟹等也是忌口的。
到了疾病后期,则如《内经》所言“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意思是这时候胃气慢慢恢复,所以谷肉果菜要均衡摄入,但是也要参照上面各类“发物”种类,进行饮食调理,使病邪尽去,不要使用过多的药物,以免伤及正气。
2、病后防复发
内经讲“多食则复,食肉则遗。”这句话意思是说,病刚好的时候,多吃容易导致疾病复发,而吃肉则会导致外邪遗留。所以,孩子病好了以后,为了避免复发和留邪,不要立刻恢复正常饮食,以避免脾胃负担。饮食上的安排要遵守这样的流程,先清淡,然后转为清补,再恢复正常饮食,等孩子身体彻底恢复,再考虑进补。
最后提醒家长,很多时候孩子的身体情况是很复杂的,需要专业医生辨证,而不是笼统得背熟以上的发物的列表就行了。孩子生病的时候,最好的方法就是先看医生,然后听医生的话。
▍推荐课程
▍50元全场券
话题讨论
孩子生病时,你是如何安排他的饮食的?
大家可以把好的思路和方法在留言区分享,截至明早八点,讨论本话题且点赞前三名的家长可获得许教授任意课程50元优惠券一张。每人最多获奖一次。加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